波托菲诺小区位于著名的华侨城主题公园片区内,称得上是深圳市一流的小区之一。该小区以意大利波托菲诺小镇为蓝本而建成,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情。整个小区依据地势高低错落,与湖景园林相融合,建筑风格美轮美奂,自然景观如诗如画,有不少外国人居住于此。理所当然,此处因优美而富贵,房价在10,000—50,000元/平方米左右。
小区内既有多层和小高层的户型,也有别墅和联排别墅。其中,南边的别墅区实行完全封闭式的管理,保安守护严密,非本小区居民或受其接引,绝难进入。笔者曾有幸应一在此居住的朋友所邀光临过一次。只见一栋栋独门独户的庭院坐落在花木扶苏中,这里只有树声和鸟声,除了十分尽职地巡逻着的保安,其他人影罕见,所以当看不到保安的时候,一个人行走反而有些紧张。
北面的小高层区则是另外一番景观,被深圳媒体赞誉为“特色商业营造波托菲诺生活格调”。在这里,表现高尚和浪漫生活品位的元素集中在它的商业街、休闲广场、湖泊景致上。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咖啡馆、面包房、冰激凌店、服饰店以及高档的中餐、西餐和日餐馆迤逦而立,诸如此类的商业设施和湖光塔影,引得人们纷至沓来,小高层住宅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化的开放式社区。
进入小高层住宅区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沿着商业街步行而入,这里没有任何障碍,另一条是沿着车道进入,这里虽然也有监管人员,但基本上每辆车都能够畅通无阻。因此,小高层区在无形中被赋予了两种格调:一边供闲人逛街、散步、观赏,一边供忙人社交、聚会、洽谈。沿车道自东至西有两个停车场,一大一小,常常爆满,夜晚尤其供不应求。其中,大停车场距消费场所较远,商家专门派游览车接引客人。小停车场位于居民楼下,是一个由三栋居民楼毗连成半“口”字型的小广场,紧紧挨着各式餐馆。每到夜晚,从华灯初上到子夜时分,餐馆区湖波楼影,灯光摇曳,座无虚席,觥筹交错,烟气袅袅,车水马龙。
2006年新年即将临近之时,行情越来越好的社区商业终于惹得小高层区居民们不高兴了。不过,居民们既没有上街游行,麻烦政府,也没有冲撞店铺,恐吓商家,他们抗议的方式像这个社区一样优雅。毗连停车场的居民楼的窗户中,陆陆续续挂出了长长的抗议条幅,有的像是对联,一边写着“汽车声,机器声,喧闹声”,另一边写着“吵死了!闹死了!烦死了!”
有的条幅上写着质问:“同一社区两重天!!”
或“住在同一社区,为何两种待遇?”有的则提出“我们要求公正!”还有英文的条幅,有的写着:“NOISY!CHAOS!ANNOYING!”有的写着:“WE WANT PEACEFUL LIFE!” 有的写着“QUIET!QUIET!QUIET!”
所有的条幅都是白底黑字,在周遭的灯红酒绿、五彩缤纷中,凸自显出一种无声的肃穆、庄严和沉重的气氛。
几个月过去了,笔者看到条幅依然挂着,布质已经被风雨损蚀,黑色的大字已经有些褪色,但周遭依然是噪噪切切。显然,小高层区的居民们即使很生气,后果也不严重。这是一个无奈的结局。
波托菲诺小高层区居民的无奈不是偶然的个案。近年来,住宅区究竟实行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公共话题。随着2005年12月广州市实行居民区道路向社会大众开放的政策,这一话题已经进入了制度安排领域。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一起初是在民俗学和建筑学层面上进行的一般讨论,被拓深为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难以选择的价值问题。
早在2005年10月,搜狐焦点房地产网曾经联手“北京大学生建筑文化节”组委会和《今日财富•地产show》共同推出过一次有关“我们住围合式住宅还是开放式社区”
的PK论坛。论坛用中性的“围合式”概念替代了略带贬义的“封闭式”概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副教授坚决捍卫围合式住宅传统。作为一个学者,他首先做的就是概念解释工作。他认为,“围合”实际上是提供一种建筑上的手段,这个手段秉中国传统建筑遗风,创造出一个具备良好私密性的生活空间,使城市居民在居住和城市的关系上,即从根本性的生存和世界的关系之间达到一种有机的和谐。周榕还认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在非常嘈杂的城市中必然需要有一定的围合手段,不论是通过建筑的围合,还是通过围墙的围合、栅栏的围合,都能够界定某一类人或者某一群人共同生存的家园的领域,因此,从建筑学上和城市规划的意义上,围合是形成一个社区的最好的手段,因为围合在空间上和心理上赋予人们一个明确的归属感,只有如此才能够达成一个社区中的认同。社区的内部如果都完全开放的话,就相当于“裸奔”。
周榕是以一个社区居民的直感讲述出这番话的。但支持“开放式”社区模式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地产界人士。所谓“开放式”社区就是小区中横向、纵向的道路与外部是相通的,外部的人可以进入到街区中来,街区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组团,组团间由道路、绿色相联,沿着组团,有大中小型的商业。“开放式”社区模式的支持者认为,传统的封闭型社区与周边的关系特别是紧密相邻的街道是冷漠的、难以共融的,这造成了当今中国的城市人基本上像钟摆一样在家与单位之间活动,极度缺乏街区生活。而社区中人和人之间也隔着非常深厚、冷漠的“心墙”,所以,现在已经到了推倒社区的围墙、推开人们的“心墙”、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了。社区内有了更多的市政道路是开放式社区或街区的主要表现,此外,开放式社区内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不仅仅考虑社区的需求,还与市政道路、公共交通线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满足社区人群需求的基础上,让公共交通带来的人流也得到满足,从而实现社区、人流、开发企业的多方共赢,创造社会效益。
蜂巢物业网赞同围合的观点,认为封闭式社区更符合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需要。理由有四:
第一,从社区的社会学本义看,其封闭的特质是显而易见的。自从1887年滕尼斯首次提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的小共同体概念以来,人们陆续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社区定义,归纳起来大约有四种:一是定性的方法,把社区理解为一个居住的地方;二是生态学的方法,把社区视为一种空间单位;三是人类学的方法,把社区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四是社会学的方法,把社区当作一种社会互助。综合起来,社区就是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持久的社会互动系统,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的释义。这表明,社区不但在空间领域,而且在居民的社会心理领域都有一个稳定的、明确的边界。
第二,从实证的角度看,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人愿意在清晨一打开自家大门,就迎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开放幸福”的新生活。社区不是城市而只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因此社区的功能不可能被提升为丰富的城市功能。社区也不是社会而只是社会的基层基础,社区的功能不可能被放大为周全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因市政道路穿越小区、或因小区附近新建大型公共设施而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在各大城市都时有发生。仅仅在深圳市和广州市,自2004年以来,因市政规划与社区的关系问题而导致的大规模的冲突事件就发生过多起。这从经验上说明,城市普通居民还是不愿意把私域生活和公域生活混在一起,他们心中系念的还是封闭式或围合式的传统居住文化。
第三,封闭式社区把居民的私域生活包裹起来,在目前城市警力不足、社会公共安全没有充足保证的情况下,封闭式社区首先给居民带来了安全感,其次给居民带来了私密感。当然,在当下宁静的社区已成为阳春白雪的情况下,一片用各种建筑建材手段围合起来的社区,给人们带来的是重要的归属感和家园感。更重要的是,封闭是对社区业主私人权益表示尊重的外在手段。“和谐”二字,只有在私域封闭和公域开放中才能得以实现。
第四,以制度安排的形式所“解放”的社区,多是相对中低端的住宅区,因此其所开放的社区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而把中低端社区内有限的私人资源外在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上都产生了一种社会不公平,它使那些享受有限的社区资源的业主们承担起了社会公共管理的成本。与此相反,富人区却回避了这一点。富人区和顶级住宅区一定是封闭和围合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富人对安全的心理需求更强烈,而且是以一种物化的方式明确昭示着社会的贫富悬殊和层级差距。位列高档社区的波托菲诺因别墅区和小高层区的差异已经引发声声抗议,由此推延,“解禁”一个城市的社区道路或围墙的制度安排者可能会陷入一种困境:富人区怎么办?
即使以市政建设和管理的公益大计为目的,开放住宅社区内的道路、草坪、广场等共有设施,制度设计和安排者也须在“公权”与“私利”之间寻找平衡点,充分考虑各方的要求。(本文选自蜂巢物业网) |